■ 摄影/本报记者耿蕾
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本报共同主办、北京世纪和平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中心承办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校长系列访谈活动”每周邀请一位著名中小学校长作客本报YNET网站,就您在孩子、学生素质教育与德育方面遇到的难题进行现场“求解”。本期作客者是北京市汇文中学校长李仲秋。
德育是否无解
■正面教育与现实社会实际反差大
“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之间产生的巨大反差,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诚信危机是目前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汇文中学校长李仲秋表示。
李仲秋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和在社会上所听到的、看到的差距太大。也正因为如此,老师说的很多话,学生会认为是说教,或者认为老师说的是假的,这是目前最不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他们对很多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对社会上假冒伪劣等负面的东西看多了就会产生信任危机。”
■家长对德育关注少
“除了社会因素外,德育教育的阻力来自家长。”李仲秋说。高中阶段家长非常关注孩子将来上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但智力方面的培养需要时间,德育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学校需要恰当地安排时间。可能学生、家长觉得一些德育时间是没有必要的,家长和学校在这方面也由此产生一些矛盾,家长更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关注较弱,这是来自家长的一个阻力。
■媒体对教育报道有误导
此外,媒体报道也对德育教育产生一些阻力。李仲秋认为,媒体对乱收费、学校安全这样的问题报道太多了,对学校的工作也会产生阻力。家长可能更关注这些负面问题。仅从北京市的整个教育来说,毕竟是九牛和一毛之间的关系,有大量正面的,如讨论德育的问题需要媒体更多关注。而不是仅仅捕捉负面新闻的热点,大肆渲染。长期这样做,会让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印象———教育又出问题了。德育如何求解
■德育工作中最难忘的事
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一代更比一代强。李仲秋校长认为,现在的青年人更敢想,更敢做,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愿意鹤立鸡群,愿意突出自己。这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怎样引导,怎样发挥他们的长处。
对于德育工作,他举了一个最难忘的例子。1998年发洪水,学校号召同学们捐款,由于时间紧迫,学校要求一人五块钱表达心意。开会时,有一个学生跳上主席台抢过话筒说:“既然是捐款就应该自愿,为什么规定数目,不规定数目我可能捐100块钱,规定了数目,我号召同学们谁也不捐。”有老师提出要给这个学生处罚,但是我们冷静思考了这个问题,觉得这件事要引导。首先做学生的工作,第二发动干部做各班学生的工作,本着自愿的原则。我们肯定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抢话筒的行为却不对,后来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当时学校引导的方式不是给处分,惩治的态度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大影响。后来他考上北大,2000年他的一个同学生命垂危,到很多的大医院求医都不得解。这个孩子就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学生的状态,呼吁大家分析这个学生的情况,20分钟后反馈回1000多条信息,有很多的医生反馈说可能是重金属中毒。患病学生很快康复了,这跟及时的诊断很有关系。后来问起他怎么会想起到互联网上收发信息,他说在汇文接受的教育是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德育应有挫折教育
李仲秋校长认为,大部分孩子都是处在独生子女的状态下,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减弱了。从这个问题上讲,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有好处。其实在未成年的时候,孩子吃点苦,经受一些挫折和磨难,对他未来的人生绝对有益无害。家长应该主动地让孩子经受一些挫折,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与说教式的德育教育相比,汇文中学更希望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体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和国外学生一起参加登山夏令营,学生去过尼泊尔、日本等。登山的过程中肯定要吃很多的苦,远离父母,这本身就是锻炼。
李仲秋说,有一年学生到日本的北部登山,看到了日本精心呵护的森林。森林里的路是从巴西买来的原木搭起来铺到山里,森林的原始条件、植被保护得特别好,没有任何的垃圾袋、碎纸。到第二年我们又组织学生到长白山去登山,在他们行进的过程中看到,到处都是乱扔的塑料袋、废纸,这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令学生非常感叹。有了去年的经历,他们到长白山,一路随手捡别人的垃圾,怎么捡也捡不完。学生们回来后写了很多感想,例如应当增强国民素质等。这种实践活动,对他们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大的。